稳收入、兴产业,期货工具为白糖全产业链打造“避风港”

全国每三勺糖,就有两勺来自广西,作为中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的糖料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已连续19个榨季占全国六成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糖罐子”。

每年从金秋十一月到次年春意盎然的四月,糖厂便忙碌起来,向周边蔗农收购甘蔗,开启新一轮的“甜蜜”生产。蔗农们的收入与糖价紧密相连,他们渴望通过稳定的糖价来确保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产业振兴。

然而,我国食糖产业的发展面临糖料生产成本高、供给侧结构复杂以及进口依存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供稳价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蔗农和糖企的避险需求也越发强烈。

特别是在2023年,国内外食糖价格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市场波动日益加剧。这一背景下,国内食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越发迫切地需要稳定经营、锁定成本并保障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来规避风险和创造利润,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同时,“保险+期货”的创新金融模式为广西蔗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模式犹如一把坚实的“护盾”,为蔗农们遮挡了霜冻、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稳定收入的保障。蔗农们纷纷表示,有了“保险+期货”,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甘蔗种植中,不再担心因市场波动而带来的收入损失。

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守护蔗农的甜蜜希望

驱车驶向广西崇左的道路上,成片的甘蔗林郁郁葱葱,在广西的广袤大地上,甘蔗不仅是风景,更是当地农民丰收的希望。

但不容忽视的是,糖料蔗作为食糖产业的基石,其生长周期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持续扰动,给种植甘蔗的农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种植收益的下滑,农户种植意愿就会减弱,糖厂生产供应也会随之受阻,这都对食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广西地区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保险+期货”模式。自2016年起,郑商所连续8年在广西开展白糖“保险+期货”试点,其中,2022年至2023年,郑商所与广西地方金融局连续两年通过省级财政合作的方式合作开展广西糖料蔗“保险+期货”收入险。

在“保险+期货”模式的护航下,广西蔗糖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蔗农们的收入也将更加稳定可观。截至2023年,共开展了13个试点项目,总保费约1.2亿元,其中撬动外部资金约4442万元。这些项目为6.13万户(次)农户、6家合作社、143.5万亩农田、60.46万吨现货提供了27.59亿元的风险保障。

2023年,郑商所与广西金融局继续合作,在横州市、上思县、百色市右江区、罗城县、忻城县、象州县6个县(区)探索开展基于“保险+期货”模式的糖料蔗订单收入保险,项目总保费约3330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支持1500万元,共为9944户(次)农户、26.1万亩农田、10万吨现货提供5946.82万元风险保障。此外,2023年郑商所首次在广西探索开展“新农提升计划”项目,在钦州市投入100万元支持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保险+期货”试点,该项目总保费209.59万元,地方政府支持70万元。

“保险+期货”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项目涉及人保、太保、中华联合、北部湾财险和平安产险等5家保险公司,以及新湖期货、华泰期货等20余家期货公司。在多方的支持与配合下,广西地区的“保险+期货”试点运行平稳有序,对试点地区稳定甘蔗种植面积起到了积极作用。

赋能区域经济,期货服务糖业产业链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白糖产区,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惠及近70万户农户。

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糖集团”)相关负责人称,自1992年起,广西糖料蔗和蔗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从2007年开始连续10年糖料蔗和食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蔗糖产业是带动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产糖县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广西糖业的发展离不开期货市场的支持,当地白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通过期货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增强了蔗农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助力乡村振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资本市场处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白糖期货服务糖业产业链,广西地区还搭建了大宗商品期现结合交易平台,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发综合业务平台白糖基差贸易泛糖专区,创新性地打通了“期货市场定价,现货市场交收”的一站式交易流程。截至2024年3月末,泛糖专区累计成交量突破19万吨,成交金额超13亿元,涵盖了全国主要的白糖生产企业与贸易企业,为市场主体创新业务模式搭建了新平台。

此外,广西地区还推动了期货交割库的建设。目前,广西有白糖交割库11个,其中2023年新增白糖交割仓(厂)库3个。白糖交割库的设置极大地便利了白糖上下游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拓展货物购销渠道,有效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企业仓储、交易、运营成本,从而促使地方经济持续提质增效。

通过充分利用白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进行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广西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糖业“靠天吃饭”“增产不增收”的风险,促进了白糖市场有序运行,稳定了蔗农收入,为广西食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保险+期货”项目农户自缴费用仅占保费的10%,有效降低了蔗农参与的成本,提升了参与意愿,真正实现了“小投入”造就“大保障”的目标,为广西食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稳收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总结称,与广西合作可以总结为“三个第一”,第一批试点,郑商所于2016年开始试点“保险+期货”,当年就在广西地区开展,之后保持连续,从未间断;第一个县域全覆盖项目试点,2018年在广西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试点县域全覆盖项目,开始郑商所推进县域全覆盖的先河;第一批白糖收入险,目前郑商所在云南、新疆、内蒙古与广东开展的白糖“保险+期货”均为价格险,在广西率先开展收入险,助力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期现结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食糖市场中,白糖期货和期权为制糖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据产业人士介绍称,当白糖价格跌至生产成本以下时,提前布局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企业能够迅速锁定销售价格和利润,有效规避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确保生产销售的稳定过渡。然而,当糖价上升,行业利润显著提升时,如何锁定利润、规避风险,也是制糖企业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2022/2023年榨季,受恶劣天气影响,国内产糖量连续第二年减产,全国产糖量降至897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57万吨。国内食糖供需紧张,推动糖价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高。同时,国际食糖价格也在供需缺口、物流瓶颈和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达到12年来的峰值。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食糖进口量大幅缩减至389万吨,较上年减少145万吨。

为提升农民种植意愿、保障糖料供给,制糖企业需维持较高的糖料收购价,如今面对飙升的糖价,制糖企业收购糖料的成本也水涨船高。

2020/2021年榨季,国内甘蔗、甜菜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498元/吨、509元/吨,糖料成本占食糖生产成本约70%,推升了糖料的生产成本。

“2023年5月,白糖现货价格持续走高,随着市场供应缺口的逐步扩大,糖厂销售策略既希望适度销售满足资金流回笼的需要,又希望在更高的糖价区间实现销售,最大限度获得糖价牛市带来的红利。”广西糖业集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同时,面对国内糖价的大幅上涨,终端用糖企业也面临着采购成本超出预算、生产利润持续下滑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食糖市场库存水平降至历史低位,国际食糖价格飙升,刷新了自2012年以来的新高。这一趋势导致国内进口成本大幅上升,配额外进口利润持续亏损,亏损幅度不断扩大,给国内炼糖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尽管国内糖价上涨幅度不及国际市场,但主产区制糖企业的平均售价仍处于高位。泛糖科技数据显示,2022/23榨季国内制糖集团食糖销售均价为6270元/吨,同比增加516元/吨。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下游企业通过利用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在糖价上涨前成功锁定了采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压力。

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公司主要面临着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还包括法律风险、战略选择与变革风险、监督检查风险等。其中市场风险最为突出。具体看来,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变化,导致公司持有的期货、期权、现货等头寸产生损失的风险,以及持仓成本过高带来的风险。

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称,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公司参与了白糖期货、期权市场,通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结合,为企业探索更为有效的定价工具和经营模式。

随着泛糖专区功能的逐步完善,也发挥出了对白糖产业链上下游,特别是对龙头企业更好的服务作用。专区功能更新迭代,基差贸易效率提升。泛糖专区2.0版的新增功能,解决了现货交易时的痛点。交易交收量加速突破,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泛糖专区2.0版本上线后,成交跑出‘加速度’,上线当周成交量就达到2.43万吨,并保持后续平稳成交。截至2024年4月,泛糖专区共成交739笔,累计成交量197410吨,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3亿元,其中2023年成交量为84590吨。”刘芷妍表示,在参与获益的企业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开始主动学习白糖基差贸易知识,行业运用期现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加强。

衍生品工具创新,助力企业成本、稳经营

随着白糖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对食糖企业灵活运行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称,公司借助白糖期货、期权的成熟经验,旨在帮助产业上下游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充分利用衍生品工具,以增强在困难和挑战中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实现稳定经营和利润增长。公司通过运用对自产糖的卖出套保、针对加工糖的内外价差套保、以及对国内贸销业务的期现价差套保等策略,为公司及整个产业链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具体在运用基差交易和期货工具方面,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称,2023年,受国内进口深度亏损和进口补充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国产糖的去库存速度显著加快。特别是从2023年3月起,广西食糖库存同比降幅显著扩大,超过100万吨,库存绝对水平更是降至近十年来的低位。基于对国内22/23榨季供需情况的深入研判,中粮糖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基于判断,公司预计产区现货基差将上涨,因此在二季度初决定采购广西的现货基差。到了2023年4月下旬,中粮糖业陆续采购了广西南宁的现货10万吨,同时,为了锁定采购成本,该公司还卖出郑糖期货2401合约,从而成功锁定了基差采购成本。

为了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贸易的结合,合理有效利用期货工具,广糖集团也于2023年申请成为郑商所的“产业基地”合作单位,并引导上下游产业探索白糖基差点价套保模式、升贴水套保模式和场外期权套保模式。通过有效利用白糖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广糖集团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锁定了利润,助力企业稳健经营。同时,广糖集团还利用“保险+期货”金融属性的优势,帮助农户转移价格风险,稳定增收,摆脱糖价波动带来的产业焦虑,为白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贡献。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挑战,广糖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加大扶持补贴、鼓励蔗农改扩种甘蔗等措施,深挖蔗区潜力,蔗农增收趋势明显。同时,广糖集团还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甘蔗良种比例结构,解决了原主栽品种单一和品种退化的问题。2022/2023年榨季甘蔗良种率已达到92%,较2018/2019年榨季提高了5.2个百分点。

此外,业内多家企业还提到称,白糖期权上市后,公司开始创新探索期权业务的开展,尝试含权贸易,以及期权+期货相结合的套保模式。

“含权贸易旨在通过增厚收益和强化风险管理。”据上述产业人士介绍,这一新型模式作为传统现货贸易的补充,是在传统贸易基础上嵌入场外衍生品,为企业提供了增厚经营利润的有效途径。

产业人士进一步介绍称,白糖有着显著的“季产年销”特点,这使得该品种每年下半年会出现市场供应缺口。特别是在2023年5月,白糖现货价格持续走高,广西地区的现货价格已突破7000元/吨,大幅超过制糖成本。面对市场供应缺口的扩大,糖厂在销售策略上既要确保适度的销售以回笼资金,又希望能在更高的糖价区间内实现销售。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含权贸易成为了糖厂优化销售策略的有力工具。

加强风险研判,期货功能有效发挥

近年来,郑商所通过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为产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2006年白糖期货的上市,到2017年白糖期权的推出,再到2018年开始陆续推出的白糖仓单交易、基差贸易、场外期权等场外业务,以及2021年与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白糖基差贸易泛糖专区”,郑商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国内食糖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价格发现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

自白糖期货上市以来,郑商所紧密关注食糖产业的发展动态,深入研究并响应产业政策调控的导向。通过不懈努力,在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提升服务食糖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看来,郑商所一系列相关举措不仅为期货市场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工具支撑,也为国家食糖供给安全贡献了力量。据统计,自白糖期货上市以来,法人客户持仓规模增长近18倍,占国内制糖产能85%以上的生产企业均已直接或间接参与并利用期货市场,为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其次,郑商所紧跟产业变化,不断优化合约制度。通过对白糖期货合约规则的持续优化,如将白糖标准仓单由通用改为非通用、增加厂库交割方式、调整地域升贴水、缩短合约挂牌时长以及优化交割仓库布局等举措,郑商所不仅提升了产业企业参与交割的便利性,也保证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贴合,使期现基差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功能的发挥。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称,期货市场在服务食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在国内大宗商品保供稳价背景下,郑商所将不断夯实白糖期货市场运行基础,注重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紧跟食糖产业政策调控导向,严控市场风险,助力国内糖业高质量发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