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复旦这场论坛提出建议

作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重要来源地,高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增长的贡献率为51.3%。将研究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也是创新生态中的重要环节。

去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2021年,364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的合同总金额为1581.8亿元。报告建议强化高校院所原始创新,鼓励高校院所自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强高校院所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等。

如何运用资本力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在举行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首届科技文化节——“科学向新·智创未来 第三届创业创新X科学家论坛”上,多位高校和投资界人士提出了建议。

如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复旦这场论坛提出建议插图

关注前期科研成果转化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表示,复旦大学新一轮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出台所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到目前为止足以支撑创新创业行为,也让投资人放心投资复旦项目。用时4年转化专利技术259项,孵化了40家衍生公司。

他告诉第一财经,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一定是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是去跟踪模仿做一些小的改进,而是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才会引领产业的发展,这正是复旦擅长的,不过目前在成果转化方面仍有一些待改进之处。

他补充说,复旦的很多教师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科学研究,因此与市场的互动还是比较少,对市场上的需求关注不足。加上复旦以理科见长,离产业端较远,也有成果转化难度较大的客观因素。“每个老师特点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去开公司,有的人不适合,这就要找到一个跟他合作的企业,或者也可以把技术转让给企业,我们不断地在跟老师沟通做培训。”

复旦大学校外合作处处长周曦分享道,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一些难点,一是科研人员对市场、自身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复旦的科研成果往往处于更早期的阶段,其时间周期和资金需求相对较大,这使得投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缺少耐心资本助力,另外,给高校老师寻找市场化团队及合伙人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德同(上海)私募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邵俊认为,眼下的投资应当更多着眼于底层技术,要注重创始人团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变成技术再产业化?这个过程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打法、独特的赋能能力,因此要潜下心来,做好“连接器”。

邵俊表示,尽管耐心资本在中国的大规模出现还很遥远,但早期投资不能等待其到来,需要立即行动。面对早期项目周期长、资金期限错配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专业分工和合作,利用股权转让、份额转让等方式,让更懂资本市场、募资能力强的基金接力,以迅速形成良性循环并反哺早期投资。PE/VC同学会未来通过建立基金偏好档案和背书机制,将促进早期投资项目的合作与转让。

就在去年年末,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复旦科创母基金启动,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作为复旦大学首只聚焦科创领域的“母基金”,复旦科创母基金不投资具体项目,是一种专门投资“子基金”的基金。

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董事长孙彭军说,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坚持“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的基本定位,重点关注“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相关的“硬科技”领域,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主要关注领域包括: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XR(扩展现实技术)等。

“设立母基金的根本作用还是要促成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向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路径推动,目标就是更好地支持复旦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资金链促成更多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把‘从0到1’的重大科研成果,向‘从1到10’的阶段去推进。”孙彭军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道。

此前在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工作了多年的孙彭军1日下午分享道,复旦母基金起步晚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让复旦母基金能够在更加稳定和明确的环境中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复旦的综合优势,并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其次,复旦母基金需要拥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复旦,还要拥抱中国乃至世界的顶尖团队。他强调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包括与学校、科学家、企业家等建立紧密协同的生态圈和朋友圈,以推动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