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城事|300多年历史的宝伦堂,老宅的记忆与新生

“保护者说”是冯立等人在十多年前创办的沪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平台,他们组织城市、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对特定地点进行研究,包括愚园路、张园、新华路、武康路、北外滩等上海热点地域。,“保护者说”来到泗泾古镇开江中路的一尺花园(宝伦堂店),众人齐聚一堂分享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

宝伦堂又名汪家厅,建于清朝中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屋主汪宝林本是徽商,举家抵达泗泾之后,在当地极有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近年完成了这座建筑的修缮,2023年9月,喜欢在老房子里开咖啡馆的本地餐饮连锁品牌一尺花园进驻。

汪愿志先生是宝伦堂汪氏后人,他以汪氏的历史和童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介绍了这座建筑。他的同学陈志鹏则介绍了自己多年亲历的泗泾老街变迁,他也是近年经常参与上海交大团队泗泾改造项目社区交流的志愿者。两位八旬老人谈起过去,都是神采奕奕,讲到的细节非常鲜活丰富。

宝伦堂西路的大门

修缮老宅

这些年,汪愿志老先生亲力亲为,收集各方面资料,结合回忆,编纂了一本汪氏家族历史资料册。由于泗泾历史变化多,文献资料较少,不能确切反映古镇的变迁,老人们的回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依据。汪老介绍,其先祖汪宝林于清代中期从安徽先后到达枫泾、松江,最终落脚泗泾,建造了宝伦堂。

这套房子从街面看去,左右各有一路,总共十进九庭。而今游客到访宝伦堂,会看到并排两个大门,其中左边门口立着2013年松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保单位的石牌。汪老提到,西侧这一路第一进是前厅,古时候用来停放轿子。第二进是茶厅,主人家在此待客上茶。第三进是正厅,也就是现在咖啡馆吧台所在的区域,1950年代私房改造之后还曾有过一家小规模的酒厂。左路最后一进是先祖居住的地方,二楼为卧室。东路也以类似方式建造,现在游客入店可以体验到大宅一层一层的递进关系,可以在包括二楼在内的多间房子、院子、走廊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入座。东路最里面的房子现在作为厨房、卫生间等使用。

汪老认为,先祖是按照徽派建筑的逻辑来营造这套房子的,从功能划分到多处细节都有体现。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族人口众多,主要居住在房子的东路。东路有两套走马楼,也就是连续相接的环形通廊,小孩很喜欢在这里捉迷藏,它也利于通行、方便防火应急。厢房前面还设有穿廊移门,曾经储存过很多老物件,如茶具、文物、古书、饰物等。

宝伦堂院落面积达2500平方米左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左右,在泗泾属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现存规模较大的宅第之一,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在修缮过程中,主要修复了庭院铺地及阶沿,整修院落环境,拆除外部搭建和室内分隔,对建筑平面基本格局进行恢复。

一尺花园宝伦堂店内院

汪老于上世纪70年代离开泗泾,后来前往新疆,多年后才返回上海,现居住在徐家汇。对祖宅修缮的成果,他感到非常欣慰。一方面修旧如旧使房子展现出了原本的风貌,另一方面如今作为对外营业的场所,可以让人们走进来体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镇的文化历史。工程队在修缮时,还挖出了汪老小时候都没见过的石雕砖。砖块上刻有如意、元宝、三支令箭和钱币等图案,预示着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权势和平安,砖的中心是一朵祥云。在宝伦堂修缮中,这样的石雕砖一共挖出两块,而今安放在院落庭心。

凝聚古镇人心

陈志鹏的祖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泗泾开江中路一处人气旺盛的路口开中药店,家里是当时不多见的两层西洋式楼房。陈老爱好摄影,他多年来拍摄了一些照片,同时整理搜寻反映泗泾历史状况的老照片,积极参与挖掘泗泾的人文历史。前不久修缮完毕开业的赵氏工坊,是泗泾古镇一处新的文化空间,越剧名家赵志刚在这里开设了工作室。陈志鹏与赵家相交甚笃,曾辅助他们在一些活动和寻访中重拾乡情。

赵氏工坊也是近期完成修缮改造的一处老宅,现作为文化空间开放

冯立是在2019年初介入到泗泾的项目中的,一开始启动的试点修缮建筑包括沿河的程宅、孙士林宅以及管宅,而后,他又陆续参与了宝伦堂、马相伯故居、史量才故居、马家厅、赵氏工坊等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护设计工作。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孙士林宅与宝伦堂的修缮过程中,他们做了一些口述历史的工作,结识了几位以前的住民,其中就包括参加本次活动的汪老和陈老。老人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了对于宅子生活细节的珍贵回忆,“特别是汪老先生,他自己编了一本关于他家祖宅的资料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与家族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保护好历史建筑的价值是大有裨益的。”在他看来,这种修缮设计过程中与老住户互动的过程,是泗泾老房子保护修缮中难得的经验。

一尺花园宝伦堂店院子里的花草

冯立意识到,老房子的保护与修缮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点,但最重要的在于,如何去完整地认识它们的价值,不只是建筑艺术价值,也包括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认识价值的过程,也是让大家凝聚保护共识的过程。

未来,泗泾大街两侧的老建筑在修缮后,随着居住功能的淡化,势必引入新的功能。在古镇新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些老建筑将会起到连接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纽带功能。

马家厅会成为泗泾十锦细锣鼓、皮影戏等活动兼泗泾收藏家协会展示与活动的场所;赵氏工坊依托赵志刚越剧工作室,引入了咖啡、演艺等复合业态,接续了泗泾本地的戏剧文化传统;宝伦堂作为一尺花园的分店,向公众提供了一处具有松弛感的古宅空间。这些经过活化的历史建筑,为古镇注入了活力,也与泗泾新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